朱熹 作序, 吴杰 翻译
按旧谱记载,吴氏的先祖,最早始于后稷。从后稷往下衍脉,第二十六世是泰伯,第四十三世是季札。(唐代)九十四世宣城公,是江南吴氏的始祖。
我听古人讲: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育,枝叶就会枯萎;有河必有源,有源必有水,源不流淌,河水就会干涸。所以,族谱不从鼻祖修起,宛如支叶没有根基、水流没有源头一样。
后稷本是轩辕黄帝的曾孙,(有些族谱)怎能将中间四代忽略不记载呢?那种做法是拔除了根本,堵塞了源头。(如果那样),水源必然会枯竭,根本必然会枯萎啊。
吴氏是天下著名的大姓,非一般姓氏可比。世间有“某公”、“府君“、”大人”、“县君“、”郡君”之类的称谓,向来只在吴氏、孔氏两家有此尊称。其他姓氏的人家,不敢冒用妄称,且没有数千年相承,条理井然有序的谱牒。这正是吴氏族谱,可以真正赞美,可以崇尚的地方。
如今,吴氏子孙拿出族谱,请我校订。从鼻祖轩辕、后稷,到泰伯、季札,经历至唐代太史吴兢,继而下传至宣诚公。(族谱记载的内容),自源头而到脉流,从根本而到枝叶。族谱这样起始,是稳固根本,溯寻源头。称赞先祖的盛德,传颂无穷;广泽子孙的福荫,流芳后世。绵延万代、瓜瓞绵绵。(这种寻根问祖的精神和修订族谱的方法),如果能推广到天下百家姓氏,那就没有忘记同胞的情义啊。
非常好啊!今天的子孙重本敬宗如此真切,不知后世是否还有贤达子孙效法前人?然而,吴氏的兴盛缘于有贤人,一是祖宗重视根本,二是前人又敬祖先,所以后世必定会有贤明子孙。
世世代代尊重根本,后人自然会敬奉祖宗啊。
谨此撰序。
宋庆元三年(1197)仲秋吉日,新安 朱熹 拜讲
族谱原文:
按旧谱,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至二十六世泰伯,四十三世季扎。九十四世宣城公,乃江南之始祖也。
熹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叶枯。有河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不流而河水涸。是故,谱不由其鼻祖而修,若叶之无根,水之无源者也。
后稷本轩辕之元孙,安可捐其四世而不载?则是拔本塞源。水必竭,本必枯矣。吴氏为天下著姓,非他姓可比。世称某公,府君大人、县君、郡君也者,惟吴、孔二氏之称。余姓人家并不敢冒妄僭称,亦未有如此递递相承,数千年绵远之系,秩然有伦。斯吴氏之谱,真可美,而可尚也。
今吴氏之子孙出其族谱,索予为校正。由鼻祖轩辕,后稷,泰伯,季扎,歷至唐大史臣兢公传宣诚公,自源而流,自根而叶。此开,谓固本溯源,庆先祖之盛德于无穷,而又广泽流芳于子孙。绳蛰万代椒聊也。若达之天下,可无忘同胞之义哉。
鸣呼,今之子孙重本敬宗之切如此,未知后世有贤子孙慕范前人之意否?然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则必有贤子孙。
世代重本。敬宗于后也。
谨序。
1197年,宋庆元三年丁已仲秋月穀旦 新安 朱熹拜讲
简要点评:
1988年,族人前辈汉晖、润芳诸公,在主持修订《星沙五修吴氏族谱》时,本人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为了勿忘前贤,补充族谱内容,族叔振群为近现代多位前辈立传。由此,振群叔付出了巨大心血,也彰显了卓越才华。
1989年初,族谱送南昌编排刻印,装订成册,成功问世。望周公为此做出了独特贡献。此外,在2010年代,望周公倡议组织族人为修葺多处祖坟做出了巨大努力。
2022年,胞兄吴忠将珍藏的族谱快递到广州亲友处,再由亲友甘定德先生带到美国。我才有机会阅读到族谱的内容,但对字迹模糊的繁体文言文感到陌生。虽然阅读存在困难,此后有空还经常翻阅,逐渐对竖版繁体文言文有了兴致。
2024年始,族谱成册三十六年后,我才萌生抄录精华部分,划分段落,加注标点,发布网络,以期广为流传。
2025年秋,贤侄吴杰将几篇经典的族谱序言,翻译成了白话文,方便广大读者理解。此举意义非凡。经本人校对并刊载于公益网站吴氏在线。
上述持续接力前行的过程,正好应验了宋朝丞相,科举状元,文天祥在序言中所写:“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代有人焉。将有优者,出于其时,可也。”
吴杰说明:
此文原承族叔称谋先生惠赐。先生旅居美邦,然心系宗族,恒以谱牒为重;旁搜博采,订讹补缺,为先辈撰录传记数篇,条理井然,考据谨严。家乘因此完备,后裔有所稽据,功不可没,谨致诚挚谢意。
上一篇:湘赣吴氏族谱序(白话译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