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姓氏文化中,族谱序言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序言甚至出自皇帝或文学名家之手,为后世研究百家姓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然而,族谱中的序言几乎都是竖版繁体文言文,为了方便世人阅读欣赏,本人将部分精品序言翻译成了白话文。原文附于译文之后,方便读者比较阅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岳山脉,云蒸霞蔚,灵气相连;幕阜黄龙,层峦叠嶂,锦绣分呈。故而孕育了吴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其后代子孙繁衍不息,科举功名显赫,世代荣光奕奕,家族闪耀史册。
朕为藩王时,久知吴氏乃忠孝著称的望族。朕登基之后,曾下诏搜集天下著名家族的墓志、铭文、序言、传记,及各类文集和世家事迹,以备参考审核,汇编成为国史。秉义郎、经略司官员吴革,恭敬呈上他家的宗谱。朕在处理政务之余,仔细翻阅通读。赞叹吴氏历任仕宦,世居泰山、濮阳、西河、太原、渤海等地,自汉唐以来,清雅简洁的家谱竟然保存完好。
追溯到吴革的远祖吴隐之,正值晋朝奢靡浮华的世道,他却能保持忠厚、廉正、谨慎的操守,以高洁品行矫正世俗,尤为后世开启纯洁朴素之风。因其先祖至德,吴家千百年繁衍,家道世代不断,家声弥久弥盛。祝贺啊!可以说是极其兴盛,也极其长远了!
朕深以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这是天伦;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是天性。正因为此,人们才能彼此尊重,相互仁爱、共同扶持,生命之脉才能生生不息。太宗、小宗、高祖、曾祖、祖、父、子、孙、曾孙、玄孙……世代繁衍,彼此尊敬,爱护、传承、守望,又不知可以经历多少万年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天伦与天性。若能明白,笃信践行,才称得上是人;若一时不明、一毫没做,便与禽兽无异。家族的兴衰、国家的治乱、大道的兴废,都取决于此。呜呼!天赐与时序,地培育财物,人生于父母,受教于师道,这四者同等重要。唯有让人们丰衣足食,懂敬上、能爱下;重礼义、明忠孝、知廉耻,才能算是真正对得起天地祖宗,那生生不息的恩报。
此外,曾经苏洵修谱时写道:“先祖死后,亲近离世,后人最终会被视为路人。因此才要编修族谱。”朕感慨于此话,认为这是人情变化的体现,倘若近亲冷漠如陌生人,人情就太凉薄了啊!人若没有家谱,怎么知道宗亲呢?因为族谱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子孙相互嫉妒似仇人,那就真成仇人了啊。所以族谱不可不修,也不可流于形式,徒然虚作。
编修族谱,若只是记载官爵的荣耀,不如传承诗书的恩泽;若只是标榜宗族的富贵,不如培育礼让的家风。杜氏豪门非常幸运而兴盛,却因不肖子孙而败落;崔卢两家曾经地位显赫,等到衰微冷落之时,却沦为典当祖业以换取赌资。这些兴衰的实例,都免不了成为后世的笑柄,都不如重视诗书,而流传长远,注重礼让家风,而获得祥瑞。百家姓氏,必须教诲子孙,世代敦爱诗书,提倡恪守忠孝,这才是千百年不可磨灭的真正家谱。
期待吴氏,广聚人心,精心汇编,弘扬祖德。倘若,族中有悖言乖行,全族群起而矫正。如能这样,那么吴氏必能源远流长,必定功勋永存,必将生生不息,与国家同享安泰!
吴氏族姓,钦遵此诏!
——制诰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初三日
宋徽宗 赵佶
原文:
御制吴氏族谱序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
云连天岳之灵,幕阜黄龙之秀,厥惟蕴涵钟毓,故有吴氏族聚。其间瓜瓞绵绵,巍科鸿代,炳烺方策,奕叶重光。
朕居藩邸,久知为忠孝望族也。登极后,诏徵天下诸名家志铭序传,各种文集暨旧勋家乘事迹,用备参稽核编国史。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吴革,捧其宗谱进呈。朕万几余暇,披览一通。嘉其膴仕,历泰山、濮阳、西河、太原、渤海诸郡,由汉唐迄今,清流美谱犹存。乃其远祖吴隐之,当晋世,放达怙侈、波扬风煽之会。独忠厚廉谨,高其操行,以矫俗而启后,尤堪风尚。宜其演为千百载世胄,而甲第簪缨,而蝉联歙奕,弥久弥光乎。呜呼,可谓盛也矣,可谓远也矣!
朕缅惟,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天伦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天性也。于是乎,相戴相爱,相事相使,其生生之无穷也。曰大宗,曰小宗,曰高祖,曰曾祖,曰祖,曰父,曰子,曰孙,曰曾孙,曰玄孙,更引而远之,而敬焉、爱焉、传焉、守焉,又不知几千万年矣。
夫人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此天伦天性也。明乎此,尽乎此,则谓之人。须臾不明,毫厘不尽,则禽兽矣。家之兴衰,国之治乱,道之隆替,胥由之。呜乎!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母所生,而师教之,四者并重焉。必使饱食而暖衣,仰事而俯畜;知有礼,知有义,知有忠孝廉耻,始堪为天地祖宗生生报也。
尤有说焉:昔苏洵谱,苏氏其曰:“一人身分而至于亲尽,则视如途人,此谱之所由作也。”朕尝感于斯语,以为尽人情之变,亲近相视如途人,薄矣!人不有谱,安知有亲?未尽而已,疾视如仇,仇者乎!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
谱官爵之盛,不如谱诗书之泽;谱族党之富,不如谱礼逊之风。杜房门户非不幸若,随为不肖子败之;崔卢地望非不显荣,及其衰冷,仅足为卖偿樗蒲chupú之用耳。皆不免后世之笑,皆不如诗书之泽长,礼逊之风懿也。须各训儿孙,世敦诗书,恪守忠孝,此乃人生千百年不可磨灭之谱也。
诚聚乎而博之。倘有憯言僻行,共群起而创刈之,则吴氏源远,勋旧永存,生生于勿替,与国咸休矣!
吴氏族姓,尚其钦哉!
制诰
北宋宣和六年甲辰岁(1124)三月初三日 之宝
太史吴点评:
宋徽宗赵佶是一名卓越非凡的艺术家和书法家,却算不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宋徽宗写完此篇谱序不久,北宋就遭遇了靖康之难(1125-1127)。徽宗、钦宗等皇室宗亲被金人掳去遥远北国,最终客死异乡,实在可惜可叹。
或许,这是宋徽宗一生之中,唯一撰写并流传至今的一篇族谱序言。其文,哲理井然有序,诫勉诚然有情;文采斐然有光,思想天然有道。
此文是中华百家族谱序言中的经典之作。值得广为分享,永久珍藏,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