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自序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是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寻根缘起与关键地名求证
2024年清明节我参加“草桥堂”吴氏宗亲拜祖活动,活动结束后,在思考两个问题:1、“草桥堂”吴氏从何处迁来,现在什么地方?2、一世伟进公有什么丰功伟绩?
“草桥堂”吴氏家族分布于豫皖两省交界北部,主要涉及有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涡北镇、太清镇、郑集乡、马铺镇、贾滩乡,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牛集镇、十八里镇、十河镇、魏岗镇、古井镇等十三个乡镇、六十多个村庄,一万余人。遂翻阅2003版、2015版、2019版《草桥堂吴氏家谱》,光绪二十四年族谱序中记载,“始祖讳谅居河北原武(谅,十三世,娄氏次子)始祖之母娄氏率谅及孙仲礼、仲钦由原武迁归德(今商丘市)鹿邑卜居城北草桥寺”。中华民国十九年族谱序中记载,“始祖讳伟进(一世)又自卫淇迁至原武姚家圈”“始祖配陈氏合葬在张角村西南龙子岗”。
首先要找到河北原武在什么地方,先从河北省境内寻找,查地图却没有找到“原武”“姚家圈”。于是在网上搜索有关“张角村”的信息,查到由张帆同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张角村——那些传说故事》中写到“吴伟进(1329-1398)元末明初人,祖籍安徽,他生于元朝天历二年,卒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享年70岁,其墓地就在祝楼乡张角村西”。伟进公德才兼备,武功高强,英勇善战,他饱尝了元帝国反动统治的压榨,亲眼目睹了元统治的腐败无能,导致出现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为救天下百姓,他率族人揭竿反元,加入红巾军,成为朱元璋的一支主力和嫡系部队。后伟进公在徐达麾下任参将,征云伐贵,收兖州、拼密云、战大都,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草桥堂”吴氏族谱中记载由“河北原武”迁来,而张角村在河南省原阳县境内,原武和原阳县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通过查阅原阳县历史沿革得知:1949年8月,原武、阳武县二县归平原省新乡专区管辖;1950年3月,原武、阳武两县合并为一,称原阳县(取两县首字得名),阳武县城为原阳县政府驻地,原武县降为原武镇。1952年,原阳县随新乡专区划归河南省管辖。原来“河北原武”中的河北不是指河北省,而是指黄河北岸。1950年土改时,张角村因人数太少被划归为宋楼村,属祝楼乡管辖,今已不存在。
遂开始寻找写作此篇文章的作者张帆同志,网络搜索得知张帆担任原阳县文联秘书长、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通过原阳县政协联系到张帆,张帆同志热情介绍了几位吴氏宗亲:原阳县卫生局原局长、作家吴斗勤、农民书法家吴焕光及吴星俊,后又联系上武陟县原国土资源局局长吴焕发,由吴焕发用微信传送了原阳吴氏宗祠现存的古碑文照片以及考证吴氏宗亲的相关材料。
姚家圈地名变迁考证:据姚家圈村关帝庙碑(碑已不存,内容载《原阳地名志》)记载,明初,姚氏在此居住,因此处黄河的一段堤湾像个“圆圈”,故名姚家圈。姚家圈在清嘉庆以前叫姚家圈村,中华民国前称圈里村,属于原武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分为东圈村和西圈村,属新乡市原阳县管辖。2010年2月,东圈村和西圈村因行政区划调整,属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祝楼乡管辖,在黄河北岸,距郑州市区二十公里。
2003年版草桥堂吴氏家谱中记载为“姚家圈”(quān),而2015年、2019年版草桥堂吴氏家谱中记载为“姚家园”,通过调查得知,2015年修族谱时,把“圈”改为“园”,原因是认为先人写错了,有猪圈(juàn)、羊圈(juàn),哪有人圈(juàn),故改为姚家园。现经考证,确属姚家圈(quān)。
张角村地名变迁考证:张角村又名张村,属于宋楼行政村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庄,宋楼村属祝楼乡管辖,现在地图上已查不到张角村。据传,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时,曾在此驻军并开展活动,故此得名张角村。
两地家谱资料对比与寻根拜祖
姚家圈吴氏家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惨遭劫难,现存有古碑五通:即吴氏置买军田记碑(1607年)、吴氏碑记(1747年)、祖庙重修碑记(1819年)、祖庙置买祭田碑记(1864年)、始祖伟进公墓碑重立碑记(1795年)以及《姚家圈吴氏族谱》序(1586年)和部分家谱资料等历史遗存。
“草桥堂”现存有:清乾隆十九年建祠堂捐款碑,清光绪二十四年家谱序,民国十九年家谱序,吴老家家谱,后吴楼三十一世吴进才保存的家谱传世图。
通过两地材料对比,相同点有:
1、一世伟进,二世文达,完全一致。
2、三世:姚家圈吴氏宗祠碑记记载,二世文达有四子:长子良臣、次子唐臣、三子轲臣、四子辅臣。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二世文达有五子:长子良臣、次子唐臣、三子轲臣、四子朝臣、五子辅臣。通过两地家谱记载对比,文达四个儿子名字相同,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多一子朝臣。
通过查证姚家圈吴氏宗祠相关碑记,“草桥堂”吴氏属文达公四子辅臣后裔。《草桥堂吴氏家谱》多记的朝臣是错误的记载。
3、姚家圈吴氏宗祠相关资料记载:
公元1586年(明万历一十四年),姚家圈九世吴慈与吴士毅始修纂《姚家圈吴氏族谱》,首创字派二十字:麟鳯同呈瑞,星斗焕昭辉。至道充六合,常乐芳荣徽。从伟进公第十六世起开始使用:十六世、派字用麟字,十七世、派字用鳯字,十八世、派字用同字,十九世、派字用呈字,二十世、派字用瑞字。
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十六世:麟峰,十七世:鳯兴,十八世:同善,十九世:呈祥,二十世:瑞琥。
《姚家圈吴氏族谱》从伟进公第十六世时开始使用“麟”字,与《草桥堂吴氏家谱》中第十六至二十世辈分相同。
姚家圈首次续家谱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草桥堂首次续家谱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相距16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家谱续中主要讲了娄氏祖母从河北原武逃难到草桥寺,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家谱序中主要讲了一世伟进和始祖配陈氏合葬张角村西茔,并且增加了十四世尔黄(仲钦)、尔乔(仲礼)辈分名。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两地就续谱问题有过交流和互访。
2024年5月3日,吴进才、吴德峰、吴德红、吴浩、吴庆怀、吴兴坤一行六人,在亳州市皖粮贡酒业董事长吴兴坤的全额资助下,前往原阳县姚家圈寻根,受到了姚家圈吴氏宗祠负责人吴星良、吴瑞修、吴星俊、吴星龙、吴焕发、吴明、吴伟俊、吴焕智等宗亲的热烈欢迎。实地参观了吴氏宗祠的文化设施和历史遗存,祭拜了开氏祖泰伯和先祖伟进公。家人们进行了亲切交流,认为姚家圈、草桥堂两地吴氏宗亲系同根、同祖、同源。座谈会后,前往原阳县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吴伟进墓拜谒,缅怀伟进公的丰功伟绩。“草桥堂”吴氏宗亲寻根拜祖画上了圆满句号。
“草桥堂”家谱世系考证
在仔细对接两地家谱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目前,姚家圈吴氏家族家谱中最低为28世,而“草桥堂”吴氏家谱的最低为41世,两地家族之间相差了13世,这显得很不正常。这说明两地家谱中某个环节存在问题。经过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草桥堂吴氏家谱》存在一定的错误。为此,吴焕发与吴浩、吴进才进行了多次微信、电话沟通和见面交流,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考证。
我们首先推算一下两地的代际年龄间隔。
始迁祖伟进生于元朝天历二年即1329年。
原阳姚家圈吴氏最高辈分包厂村吴呈杰19世,出生于1964年,距始迁祖伟进间隔18代。最低辈分穆庄吴森宇28世,出生于2017年,距始迁祖伟进间隔27代。
代际平均年龄间隔计算:
按最高辈分算:1964年-1329年,时间跨度为635年,635÷18=35.3岁
按最低辈分算:2017年-1329年,时间跨度为688年,688÷27=25.5岁
原阳姚家圈吴氏平均代际间隔(35.3+25.5)÷2= 30.4岁
“草桥堂”吴氏最高辈分鹿邑县后吴楼村吴进才31世,出生于1945年,距始迁祖伟进间隔30代。最低辈分鹿邑县韩洼村吴一航41世,出生于2015年,距始迁祖伟进间隔40代。
代际平均年龄间隔计算:
按最高辈计算:1945年-1329年,时间跨度为616年,616÷30=20.5岁
按最低辈计算:2015年-1329年,时间跨度为686年,686÷40=17.2岁
“草桥堂”吴氏平均代际间隔(20.5+17.2)÷2=18.8岁
通过以上推算可以明显看出,姚家圈吴氏得出的平均代际间隔为30.4岁,这一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也较为合理。(《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而“草桥堂”吴氏推算出的平均代际间隔为18.8岁,显然不合理。
为了佐证姚家圈吴氏推算出代际间隔的合理性,我们查阅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延续时间最长、记载内容最完整、体例最为严谨的《孔氏家谱》相关资料:前8代平均间隔为35.6年,前20代平均为34.5年,截至第85代平均间隔为30.25年。这和原阳姚家圈吴氏平均代际间隔30.4岁是惊人的一致!
这也与家谱研究学术界公认的:和平稳定时期,家族中一世年限通常取 25-30年;特殊历史时期,若家族经历战乱、灾荒等,一世年限可放宽至30-35年。相吻合。
发现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仔细分析研究。
2015版《草桥堂吴氏家谱》,明确记载了“草桥堂”22世吴守信长子心一明崇祯十年(1637年),因聚众平寇被闯王戮,次子心洗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隐避江南。人物、时间、事件记载得都非常具体。我们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心一被闯王杀害时的年龄应该在30岁上下,即出生在公元1610年前后。
按“草桥堂”23世吴心一公元1610年出生,用前面的推算方法计算一下2015版《草桥堂吴氏家谱》中23世后的代际平均年龄间隔。
“草桥堂”吴氏最高辈分吴进才31世,出生于1945年,距心一间隔8代。最低辈分吴一航41世,出生于2015年,距心一间隔18代。
代际平均年龄间隔计算:
按最高辈计算:1945年-1610年,时间跨度为335年,335÷8=41.9岁
按最低辈计算:2015年-1610年,时间跨度为405年,405÷18=22.5岁
平均代际间隔(41.9+22.5)÷2=32.2岁
这样按“草桥堂”23世吴心一1610年出生,计算的代际平均年龄间隔32.2岁,和原阳姚家圈计算的平均代际间隔30.4岁基本吻合。
再计算一下“草桥堂”23世心一1610年出生,距始迁祖伟进1329年出生的代际间隔。
代际间隔计算:1610年—1329年,时间跨度为281年,距始迁祖间隔22代。281÷22=12.8岁
显而易见,12.8岁的代际间隔更加不合理。
同时也证明2015版《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的22世以后世系和代际间隔是正确的。问题出在“草桥堂”22世之前,因为23世心一的父亲22世守信这一辈有五人,分别是加清、加贺、加庆、加传、守信,鹿邑、亳州几十个村的“草桥堂”吴氏支系,都是以22世守信这一辈的五人繁衍的后裔。
在确认“草桥堂”23世心一1610年出生时间后,心一上距姚家圈始迁祖伟进1329年出生,相差281年,若按30年一代人,基本上是9个代际。按此推算“草桥堂”吴心一为伟进公第10世孙。而姚家圈家谱中四门辅臣后裔伟进公第10世记载有心传、心晋、心吉、心高、心详等,也是以“心”为辈分字。
由此可以推定心一为伟进公第10世,其父辈加清、加贺、加庆、加传、守信为伟进公第9世。
将心一由伟进公第23世,更正为第10世,“草桥堂”最大辈分吴进才(1945年)由伟进公第31世,更正为第18世,最小辈分吴一航由伟进公第41世,更正为第28世。这与原阳姚家圈最大辈分吴呈杰(1964年)伟进公第19世,最小辈分吴森宇伟进公第28世,原阳姚家圈和“草桥堂”两地吴氏家族的世系辈分就比较一致了。
为了验证我们的以上推定,再次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最大辈分与最小辈分进行比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分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
而原阳姚家圈吴氏最大辈分吴呈杰19世,最小辈分吴森宇28世,上下相差9代。“草桥堂”吴氏最大辈分吴进才31世,最小辈分吴一航41世,上下相差10代。两地分别计算代数上下相差基本一致,和山东曲阜孔氏家族的辈分差也是一致的。
若把两地合并到一起进行推算,最大辈分原阳包厂村吴呈杰19世,最小辈分鹿邑县韩洼村吴一航41世,上下相差22代。显然和山东曲阜孔氏家族的辈分差11代,差距太大。
以上的多种方法推算和不同思路考证,有点繁琐,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合情合理地找出2015版《草桥堂吴氏家谱》的问题所在。
“草桥堂”始祖母娄氏的丈夫国郎是伟进公第几世如何确定?又是一个考证难题。
姚家圈始迁祖1世伟进,2世文达,3世文达的长子良臣、次子唐臣、三子轲臣、四子辅臣,4世辅臣之子吴敬是轲臣的次子出嗣给辅臣的。这些在《姚家圈吴氏族谱》中记载明确,应确信无疑。
《姚家圈吴氏族谱》记载伟进公1世至4世是确定的,根据心一(1610年出生)推算的“草桥堂”9世以后也是确定的,娄氏的丈夫国郎三个儿子、两个孙子这三代人只能在5世、6世、7世、8世间选择。
而《姚家圈吴氏族谱》中记载的4世吴敬有三子:吴宽、吴仁、吴智,2015版《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的吴敬之子吴礼,这和古代起名通常使用的仁、义、礼、智、信又是契合的。
如果把吴礼确定为第5世,娄氏的丈夫国郎就只能选择确定为第6世。
从以上考证分析,可以推断娄氏的丈夫国郎为伟进公第6世。但这仅仅是通过以上多种方法,不同思路考证推断的结果,不是确切的文字记载,还有待于发现新的家族文献资料来求证。
由此推断“草桥堂”吴氏第1至第10世系如下:
姚家圈伟进公后裔“草桥堂”吴氏世系
1世:伟进(泰伯、仲雍第83世,姚家圈始祖)—2世:文达(1370年军屯张角村并定居)—3世:辅臣—4世:吴敬—5世:吴礼—6世:国郎—7世:吴谅(迁居鹿邑草桥寺)—8世:尔黄、尔乔—9世:加清、加贺、加庆、加传、守信—10世:化山、化云、克显、克望、吴褚、心一、心洗等后裔。
寻根问祖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先祖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唯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草桥堂”吴浩、姚家圈 吴焕发
2025年9月22日
上一篇:重庆垫江县大石乡吴氏寻根
下一篇:湖南怀化辰溪府吴氏后裔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