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族谱要闻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说说1928年老谱的那些事

       根据[1928年]《星沙冷木冲吴氏续修族谱》整理(湖南湘潭 吴国庆)

       民国十七年戊辰岁孟冬月,时为公元1928年农历10月,我族的先辈以其出色的工作,修纂完成了本家族历史上最好的一套族谱,即渤海堂《星沙冷木冲吴氏续修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这是继咸丰十年(1860年)续修族谱之后星沙冷木冲吴氏家族的又一件大事、盛事,它了却了时隔68年的几代族人的夙愿。

       从1928年《族谱》修纂完成到现在又过去95年了,因诸多的原因,这套族谱历经苍桑,现已存世不多了,绝大多数族人没有见过这套族谱,对其内容更是一无所知。为使族人对它有个基本的了解,经对1928年版《族谱》的整理,我简要叙说如下:

       一、该套《族谱》釆用的是双面竖排左开线装本,装订精美,记载丰富,图文并茂,印刷考究,使用宣纸活字印刷,共有34卷及卷首卷总计35册。因当年的纸张尚属奢侈品,极其甘贵,故另附了空白卷(生生卷)1册,以供各房支族亲记录新生儿或去世者以及因婚嫁而进、而出人员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是要按规定的期限交由祠堂查验和登记的,祠堂要对各房支新生儿的信息统一进行派名审定,名字重复者则更改之,其音相同者则用其他字替代以求区别,力求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同名,然后汇总录入总册,为日后续修族谱备用。

       二、《族谱》按《千字文》“天地元黄……化被草木”编列字号,从天字起至木字止,当年共发行了100套。其中高桥坝房领谱15部、金井房领谱9部、大路房领谱41部、柳㳘房领谱30部、高塘房领谱5部。每部族谱下发时是配有特制的樟木箱子装载着的,很是精致。因为樟木富含樟脑,所以用樟木箱子装谱具有很好的防尘、除湿、防霉功效,还能防虫、防蛀。族谱发放是要设立专门登记的,凡领谱者的名字均须逐一记载,谁领谁签字,交由族氏中各房支的领头人负责收藏与保管。一般情况下本族同一房中的几个小支才能共同拥有一部族谱。用现在的话说,族谱是由那些德高望重的、有文化和素养的又有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各房支领头人负责领取或保管,并且按祠规的要求“日后按子午卯酉送祠(堂)查验,倘有添改及风侵雨蚀、虫鼠败坏,公同处究(交由祠堂来共同追究和处理)”。由此可见,族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被视为家珍。

       三、《族谱》修纂的内容:卷首刊印了序、旧凡例、重订凡例、修辑谱牒纪名等;第一卷至第六卷按高桥坝房、金井房、大路房、柳㳘房、高塘房的顺序刊印了各房的谱图;第七卷至第二十八卷按上述房支的顺序刊印了从始迁祖开宏公起至1928年农历10月止的上谱人员的谱录,并在第七卷的谱录之首刊印了派衍图;第二十九卷刊印的是先德录和杂篇,介绍了始迁祖开宏公的基本情况,记录了历朝历代以来我族先祖们与张献忠、白莲教等贼寇英勇斗争的诸多事迹和各房各支先祖们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家风家教,记录了敕旌节妇、贞女、孝子的贤德,记录了先祖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尚德祟文、敦亲睦族、自强不息、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故事;第三十卷刊印的是家庙图,大公祠祀田篇和高桥坝房、金井房的祀田篇;第三十一卷刊印的是大路房的祀田篇;第三十二卷刊印的是柳㳘房、高塘房的祀田篇;第三十三卷刊印的是族规,服制图,领谱表;第三十四卷刊印的是补遗,对各个时期遗漏登记的丁口和各房草牒完成后还没来得及登记的新生儿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族谱的最后刊印的是自明朝起至民国止的纪年表。

       四、《族谱》对各房当时现有的各辈分的男女人丁数目进行了统计,并对各房自分房开始起的所有上谱(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黑丁数目进行了统计。至1928年农历10月止,族谱登录了(除隶陕外)的男女黑丁共计9476人、红丁共计3884人。其中:

       高桥坝房自庆字派起的男女黑丁共计801人,从士字派起至文字派止(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共计249人,红丁中士字辈仍存世了4名女性,敦字辈的男性有30人、女性23人,正字辈的男性80人、女性44人,学字辈的男性53人、女性9人,文字辈的男性6人、女性1人;

       金井房自智字派起的男女黑丁共计1256人,从敦字派起至肇字派止(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共计438人,红丁中当年存世的敦字辈男性仅2人、女性也仅2人,正字辈的男性13人、女性15人,学字辈的男性63人、女性39人,文字辈的男性101人、女性50人,明字辈的男性63人、女性20人,大字辈的男性27人、女性15人,肇字辈的男性23人、女性2人;

       大路房自智字派起的男女黑丁共计4670人,从敦字派起至大字派止(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共计1467人,红丁中当年存世的敦字辈男性仅3人、女性也仅3人,正字辈的男性78人、女性67人,学字辈的男性218人、女性206人,文字辈的男性430人、女性171人,明字辈的男性176人、女性46人,大字辈的男性58人、女性11人;

       柳冲房自智字派起的男女黑丁共计2327人,从敦字派起至大字派止(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共计1615人,红丁中敦字辈男性9人、女性18人,正字辈的男性144人、女性94人,学字辈的男性375人、女性210人,文字辈的男性456人、女性151人,明字辈的男性177人、女性44人,大字辈的男性33人、女性4人;

       高塘房自智字派起的男女黑丁共计422人,从正字派起至明字派止(除隶陕外)的男女红丁共计115人,红丁中正字辈的男性仅4人、女性也只2人,学字辈的男性27人、女性21人,文字辈的男性45人、女性有12人,明字辈的男性有4人、女性0人。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经560余年的延绵,当年上谱黑丁人数最多的是大路房(4670人),黑丁人数最少的是高塘房(422人);上谱红丁人数最多的是柳㳘房(1615人),其次是大路房(1467人),红丁人数最少的是高塘房(115人);辈分最高的是高桥坝房(上至士字派),辈分最低的是金井房(下至肇字派);辈分跨越最少的是高塘房(正~明字派),共4代,辈分跨越最多的是金井房(敦~肇字派),共7代。在当时的条件下,以上这些数据的分类与统计纯粹是手工完成的,可以看出,先辈们修谱是多么地认真又精细。

       五、《族谱》修纂的主编吴炳荣。他是大路房正畏的三子,谱名叫学骏,字惺源,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十二月初五亥时,参加编修《族谱》时年龄为68岁。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官史。吴炳荣是清光绪丁酉(1898年)科举廩(lin)生,其学历相当于现在的高校本科生。廩生是秀才中成绩优秀者,享受相当的俸禄和特权,社会地位较高。吴炳荣经中式副榜补授曾担仼广西玉林州州判兼永福县(今桂林下辖县)代理知县(县长)。纵观《族谱》全文,除主编吴炳荣为《族谱》写了序外,高桥坝房的吴正权也为《族谱》写了序,柳冲房派人也为《族谱》写了序,但没有署名而是用“柳冲房嗣孙”几字概之。吴正权是高桥坝房敦诚公的长子,字自修,另一字为自新,号泳元,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正月初十丑时,毕业于湖南法政速成学校。该学校前身历经了湖南仕学馆法政速成科、湖南公立法政学堂、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成为了现在的湖南大学的法学院。参加编修《族谱》时吴正权的年龄为52岁,他不仅为《族谱》写了序,还另外写出了七篇传记文章,分别是《鹏翥(zhu)公传》、《周太君传》、《节母王孺人传赞》、《云阶公传》、《小山公传》、《先考行述》、《先妣行述》,这七篇传记文章全部刊录在第二十九卷《先德录》上。由于《族谱》没有刊录编撰人员名单,翻遍全书没有发现其他成员归籍为编撰人员,听老辈子口口相传,当年为了修谱是专门成立了谱局的,那场面、气势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当年修谱的编修人员绝对不只有吴炳荣、吴正权二人,所以我们只好认为吴炳荣、吴正权是1928年版《族谱》的主要编修人员。

       六、关于迁居陕西的宗亲没有录入《族谱》的问题,吴炳荣在为《族谱》写的《序》中已作了阐述。确定修谱之前老家长沙与陕西有过书信商定,陕西族人也确定将派人回湖南,共同完成修谱之事。民国十四年(1925年)冬天,由族里诸位贤能开始组织实施族谱修撰,几经寒暑,最终完成了族谱修撰,新修谱牒颇具规模。由于种种原因,陕西籍族人的谱录资料迟迟没有送到老家长沙,又因为族谱修撰关乎族人们的出生、去世、安葬等相关事宜,实在难以久拖而等待无期,对于涉及陕西籍族人的部分,子孙原居故乡的,仍然分门别类归于所属各房,其余没有相关资料的,先留下空缺,以待他日再次重修族谱时,按次序进行补充编辑。因此,迁居陕西的宗亲没有被录入成为《族谱》最大的遗憾。  

       以上素材提供:吴光明


上一篇:《信丰吴氏大宗谱》编纂启动大会隆重举行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