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琼山重修吴氏族谱序
古语讲,若无前人开创,即使事物再美好,也无法彰显;若无后人继承,即便家业再兴盛,也终将湮没。
建立宗祠,是为了安奉先祖的神位;修续族谱,是为了联结家族的成员。这样的传统,哪个家族没有呢?但残缺不全的,却非常多见。倘若没有“天根月窟”那样的探求之心,就无法清楚辨明错综复杂而细微繁琐的族谱分支。幸而吴氏每一代总能出现有心人,夜以继日地钻研史料,各辈接力地翻阅古谱,才能使族谱的脉络贯通、条理分明,进而使家族之血脉繁衍恒常久远。
吴氏祖先,起自周代的泰伯、仲雍,发源于江南勾吴,今无锡五湖之滨。后来,部分支脉繁衍于环渤海一带,其中一支在南国莆田达到鼎盛,然后再传入琼州,今海南琼山。自古至今,吴姓家族,名望天下,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宗族支派繁多,如果没有家谱,就无法把同宗子孙聚于一堂;如果没有宗祠,就不能四时行孝祭祀感恩。
追溯最初渡海,抵达琼州的始祖——贤秀公,当时宗祠尚未建立,只能依据莆田的旧谱。祭祀祖先的族人,得往返于福建和海南两地,风高浪急,路途遥远,颇为艰辛。
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同族友端公,因奉皇帝之命,解送琼州黄册户籍进京,与本县的吴秀祖前往内陆新官赴任一道同行。途中,遭遇林、陈两姓的人借族谱翻阅,却无故扣留不还。友端公将此事状告至朝廷,明太祖朱元璋,颁圣旨严查,惩办肇事者,才将原谱追回,并呈交翰林院审阅。因发现族谱中有缺页,有遗漏,有谬传,便由翰林大学士代为修正。事后,友端公担心年事已高,不测风霜的变化,于是刻印一百二十部族谱,分送琼州的三州十县各支族,以免后人再度遗失。
洪武十八年(1385),友端公再度赴京进献户籍黄册,并携带修订的族谱请翰林大学士润色修撰。那一年,翰林院参与编注吴氏族谱的大学士们,加起来的年龄超过了一百二十多岁。明太祖,对友端公深加恩恤,赐以江西饶州府同知之职,并赏赐青袍一领。可是,友端公辞官不受,只带着官衔和御赐的青袍,回到祖籍莆田扫墓祭祖。返回琼州岛之后,他在郡城南门外,高第坊建起宗祠,殿堂朝向坐北朝南,殿内供奉祖先神灵,开吴氏宗祠之基。
自从洪武辛未年(1391)宗祠建成以来,至今已经岁月久远,祠宇与神主都已倾颓破损。后来,有景期、懋期两位吴氏族人,皆因科举入仕,常年在京任职,很少居住乡里。及至告老归乡,见宗祠残败,神台毁坏殆尽,感叹无人振兴,思及祖宗功德,不忍见其湮没。于是召集各州县族人商议,共同筹资,齐心出力,集腋成裘,重新修建,规模更为宏大,形势也更为壮丽。
宗祠翻修告竣之后,命工匠雕刻琼州开山祖---贤秀公像,供奉祠中,镌刻御旨、诰命于碑石,为流传后世,以永久祭祀。当时宗族子弟,无不欢欣鼓舞,一时蔚为盛举,成为家族大典。
本人海瑞,身为同乡,亲眼目睹吴氏族人敬祖爱亲,团结修祠,深感欣慰,也十分羡慕吴氏人丁兴旺、翰林士官辈出。
为重修序言,再赋诗一首:
宗祖鼎焕振人文,合族孙子翰苑芳;
缘识世系不忘本,绵长扫祭永馨香。
明嘉靖丁亥年(1527)冬,望乡进士、候选知县 海瑞谨撰
原文: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
建祠堂以妥先灵,修谱牒以联族姓,何族蔑有?而残缺恒多。苟非有天根月窟之讲求,必不能级鼠雌蚬之辩论。所赖乎,代有其人,留心丙夜,展力披图,方能脉络贯通,条分缕析,庶可遁衍于无穷也。
吴氏祖,肇自泰伯仲雍,起于勾吴,蕃于渤海,盛于闽莆,而继于琼州。吴之族名望天下,本固源深,支分派别。非族谱无以萃子姓于一堂,非宗祠无以申孝享于四序。
溯渡琼祖贤秀公,维时谱牒原故,宗祠末建,扫祭者尚有闽琼跋涉之劳。明洪武中,至友端公,因解黄册赴京,同邑秀祖致仕时,被林、陈二姓借谱看,谋匿。公乃奉旨严押发落,追缴原谱,命翰林院看过,中间有差讹,代为修正。
公恐年迈,不测风霜,即颁字号一百二十部,散谱各三州十县。迨洪武十八年间,公以年老解册巡京,随带谱赴,请京中博文学者为之勒撰。是年,阁内注公,寿龄一百二十有余。钦荷皇帝厚恤耆老,授江西饶州府同知职任,辞劳不受。蒙赐圣爪青袍一领,带同知职任还赴闽莆扫祭。既而旋琼,创建祠于郡城南门外高第坊,坐北向南。
自洪武辛未年始建至于今,多历年所,祠宇神主倾坏。又复生裔孙景期、懋期,俱以科第进朝,游京之日多,居乡之日少。迨至晚年,旋归,见祠宇神主残坏殆尽,知其振拔无人,思祖功宗德,奚忍口旦而就湮。爰是合各州县族支,聚祠商议,共图修葺,遂欣然集腋成裘,展宏采而大其规模,缅形势而更诸爽垲。既落成而命匠工勒贤秀公祖像,置诸祠内,并勒御旨敕诣牌赞各样,以附琼珉,永垂奕祀。斯时子姓兄弟,无不感在,彬彬乎一朝之盛事也。
余同邑乡,见吴族会期等敬尊爱亲,固多欣羡于吴后之济济多士也!
为再叙其言曰:“宗祖鼎焕振人文,合族孙子翰苑芳;缘识世系不忘本,绵长扫祭永馨香。”
明嘉靖丁亥(1527)年冬 望乡进士候选知县海瑞拜撰
注释:
1.“黄册” 是明朝政府的重要户籍文书,全称为 《黄册户籍》,是明代政府掌握全国人口与土地赋税的根本凭据。简而言之,黄册是明代的“全国人口与土地税册”,既是“户口簿”,又是“税务档案”。
2.“天根月窟” 原为道家语,天根为阳,月窟为阴,指天地阴阳交会之处。比喻宇宙奥秘或事物根源。此处,亦意指极有耐心与渊博学识的深入研究。
3. 友端公是琼州地方官吏,奉命将地方编成的黄册送往京城户部;同乡秀祖,奉命新官上任。
4.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有“海青天”之誉。
上一篇:赠琼山重修吴氏族谱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