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口言好事,口在天上乾坤清”,吴字的结构决定了吴氏家族在中华姓氏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吴氏文化以“至德”为核心,传承“三让”精神,强调谦逊、诚信、友善等伦理道德,成为吴氏宗族及中华文化的象征;既有烟雨江南的烟雨迷蒙、也有黄土高原的锵金铿玉,融合了中原与荆蛮文化,形成独特文明体系,为江南文明奠定基础。
首先,吴氏文化是决定姓氏文化走向的标杆,也是汉民族文明进程的阶梯。吴文化的精髓是“至德精神”,自确立姓氏已来,吴氏便以“值得三让”为核心,通过修谱、祭祀等活动强化家族认同,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联系,“泰伯让王位、季札避让”将“世袭制”演绎成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奠定了吴氏文化的历史根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至德崇尚顺应了“三纲五常”中心要义,涵盖了“谦让、开拓、平等、重教”四大精神,传递的是吴氏家规家训家族基因的信息;也是姓氏迁徙、集聚、和睦相处的要素;还是姓氏家族繁衍强大的范例,得以薪火相传。
其次,吴氏文化历史影响深远。吴姓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勇敢、智慧和领导能力,吴广大泽乡揭竿起义对推翻暴秦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才有了楚汉相争。吴姓历史名人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而且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对后世界文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吴起、吴承恩、吴敬梓、吴道子、吴昌硕、吴趼人的事迹和作品至今仍被所传颂和后人研究。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吴氏文化的承载力体现在文化传播上,吴姓或许没有出现过主宰人类命运的君主帝王;但是吴文化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态,达到了为人的最高境界。吴文化致力于将中原文化带到江南、岭南,并在海外传播,这种不被名利所累,不被世俗所扰的豁达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得以在海外传播、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广泛分布,形成稳定华人社区,其传统文化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敬奉为立国安民的“国策”,受到顶礼膜拜。
吴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处引领地位,其“稻渔并重”“船桥相望”的水乡特色,以及“吴歌、昆曲”等文化符号,成就了“天目叠翠、吴越千年”底色,镌刻出江南文化活态符号,承载着“吴越间”3000多年的厚重历史,形成以太湖流域为中心,涵盖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吴地文化圈”,催生了以“吴”代称江南的历史辉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出吴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符号,吴文化以今苏南、浙北、皖南一带为代表,凸现了“吴侬软语”的魅力,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轨并进”。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的积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元历代孵化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的根系,或者说是江南文化的衣钵。
查阅吴氏族谱、研读家史、纵览名篇名录,深感吴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三波高峰碰撞”,形成了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第一波是两晋时期中原士人南渡,两种文化的碰撞,丰富了此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第二波是唐以后经济中心南移,直接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第三波是明清以后,族谱中倡导的“尊祖敬宗、勤耕苦读“的价值观,促进近代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为形成“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体系,描绘出清晰的图谱。
吴文化的精髓是“桥之小巧、水之灵动,是山墙之粉白、屋瓦之黛青,也是不绝的弦音、无穷的回味”。这种精致和幽远,承载着昆曲、古琴余音悠远,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独树一帜;吴文化博物馆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还是近代苏作苏工的发源地之一,是香山帮建筑、碧螺春制作技艺、核雕、玉雕等传统工艺的集聚地,清晰地布满了吴文化的脉络。
吴文化被推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合现代元素(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影响力不断扩大,宗亲联谊会传播至全球。在安徽、濮阳等地吴氏家训文化被融入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规范族人行为、倡导尊老爱幼等价值观,有效减少社会矛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助力和谐村庄建设,提升了吴氏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沉静在芡河边“吴老畈”湿地的草坪上,欣赏着芦苇摇拽、蜻蜓点水的自然美景,朗诵着诗神苏轼清新、意境深远的诗句“吴山青,吴水绿,吴宫月色真珠缀”,自豪感、荣誉感、归宿感在心头洋溢、升腾。
(作者系:安徽省怀远县芡河吴老畈“三让堂”吴氏山怀分支点字辈传人)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