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自太王肇基西岐,生子三焉,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父之志,乃偕仲雍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后武王克商迁于镐京,成王定鼎于郏鄏,大封同姓。遂封仲雍之曾孙周章于勾吴,别封仲雍之庶孙虞仲于西吴,谓虞公周章。传二十余世至夫差而亡国,历数世至弥庸之子裔居苏州吴江,始迁徽州休宁县石岭,后又迁歙县高店。
历秦汉晋宋齐梁陈周隋唐,族氏浩大子孙蕃衍,散处四方,不可胜计,支派亦错综无绪。至唐开元时,少微公见支派混杂于谱牒中,遂以《千字文》为派相传递,及数世,又相错乱,传历五季至如龙公与潜龙公,于宋徽宗时徙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头街。及至树远公,见其人众地寡,与弟树本公于元顺帝时迁湖广黄州府黄冈县果河口柘水沟。至正十一年,徐寿辉陷蕲水黄州,祖与弟避兵安陆府,至正十二年,俞君正陷荆门,树本公失所。
洪武元年,祖乃落业于竟陵县南留驾河唐岭,托居焉。传七世,我祖道公睹子孙之日蕃,伤支派之日紊,星处者日益众,乃与诸父兄昆弟通公等人议以二十四字派递世相传,迄今已有七八代矣,但世远年湮,各宗藏谱百无一全,于是与唐岭静轩、杨田齐迪两叔,欲复举此事,不意接踵修文,至力诸兄,笃志亲亲,以一帙遗予后世。
吾以渺见渺闻之人,未敢臆断:各处蒸湿朽烂,蠹蚀鼠啮。今撰此文,求其字面少存,句读略属,与夫古今书籍精搜研参,可补者补之,无稽者缺之,俾二十四字派尽而读之,不惟有以承先人之志,且千秋百世后,亦不致有遥遥华胄昧昧本源之讥也。
清嘉庆十年乙丑岁
树远公第十四世孙 至鸿 撰
《谱序》译文
公元前1147年,古公亶父(周太王)迁至岐山,在这里开建基地。太王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幼聪明过人,才德出众。太王想把王位先传给第三子季历,以便再顺应传给姬昌。但是,按当时“父传子,长幼有序”的世袭规则来说是不允许的。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意愿,为了成全他,便主动让位。有一次,父亲生病了,泰伯以采药为名带着弟弟仲雍躲避到江南的梅里一带开辟基地,后建立了勾吴国(周王朝的诸侯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出兵攻打商王帝辛,最终灭商建周,迁到了镐京(西安西南部),后定都于洛阳(河南)。此时,周武王在所辖疆域大封本族世系当权执政。于是,封仲雍之曾孙周章到勾吴国(周族诸侯国,在江苏梅里),另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到西吴(称虞国,周族诸侯国,在山西南部)。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周章、虞仲兄弟分诸侯国理政之事。
从泰伯建国到夫差亡国,共经历了二十二世。夫差传到弥庸(泰伯第25世)之时,其子勾余居苏州吴江。后迁安徽休宁县石岭,勾余的后世再迁安徽的歙县高店。
又历经秦汉至隋唐(公元前221——公元907年)一千一百多年的蕃衍生息,族氏浩大,散处四方,人口无法计算,各支派也错综无绪。
传到泰伯第61世孙少微公时,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少微公见各支派世系混杂在宗谱中,于是用《千字文》作字派有序传递。传了许多年后,又相错乱了。
经历了历史上的五代时期(907—960)后,传到了泰伯第七十九世儆公(字守节),儆公生有八子,个个学有业成,而闻名于世。其中:长子如龙(霓公,树远祖父),四子潜龙(需公)兄弟二人在宋徽宗年间,又同时迁到了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头街。
传到泰伯第八十二世树远公时,他看到临川八众地寡,加之本人在湖广任训导一职(今黄冈浠水),便于弟弟树本公迁至湖广黄州府黄冈县果河口柘水沟。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农民起义首领徐寿辉在黄冈落难,时局动荡,祖与弟躲开战乱来到安陆府(今钟祥)。第二年,农民起义军人物俞君正(钟祥人)带兵围攻荆门而败阵,在兵荒马乱之际,树远公的弟弟树本公失踪了。
到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我祖树远公在竟陵县(现天门市)南的留驾河边唐岭落籍安居。传到树远公第八代,我祖道公见孙蕃昌,各支派渐渐紊乱起来,居住点也多起来,于是与堂兄弟通公等人商议编修家谱并题写了“自周之秦,以至汉晋,历唐逮宋,及于明清,家法长守,世泽永遵”二十四字派递世相传,至今已有七、八代了。只因年代久远,各宗支收藏的家谱都不齐全。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唐岭的静轩和杨田一起向两位叔叔汇报,准备纂修家谱,不意间承担了这个重任。我将用最大的努力为各位宗亲效劳,编一套完整的谱系将之遗留给后世。
我用见识浅薄的思维来判断:各支系中的古谱都没有认真地读,因为民间水平有限,也读不懂。所以,我撰写此文,力求通俗易懂,语句简练,与我那赠送的一叠书籍,供各位宗亲补充参考,弥补知识所缺。再结合二十四字派中所写的历史脉络来阅读,不仅能承先祖之志,而且千秋万代之后,也不致于我们吴氏家族后代中有不清楚自己本源的笑话呀!
清嘉庆十年乙丑岁(公元1805年)
树远公第十四世孙 吴至鸿 撰
公元2024年7月5日
吴晓德 译(天门市小板镇胡新垸)
上一篇:螭版垂锈纪勋猷于万桃庙存主衍谱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